“电缆拖车?”
“电缆拖车供电!”
“液压泵。顶升动力启动!”
“顶升台车电力供应正常!”
郭文竖起大拇指,站在总控台前的工程师按动按钮,巨大的船舶总段开始以每分钟半米的速度行进,缩短它们之间的距离。
这套船舶总段平移的技术,并非是来自日本或者其他国家,而是来自中国自己。
大黑鱼的建造技术中,中国早就已经掌握了巨型构件平移的技术。目前这套系统,就是从大黑鱼的车间平移技术扩展而来。
与普通船舶的建造方式不同,水面船舶的建造是在船台进行的,哪怕是航空母舰也一样要露天建造。
但大黑鱼的建造却一开始就是从车间开始的,核潜艇的建造虽然不是使用的巨型总段造船法,但最后有一步工作却和巨型总段造船法有异曲同工的作用。
那就是如何将大黑鱼从车间里挪出去,如何把它安放到船坞中。
091核潜艇吨位五千吨,比一艘三万吨散货轮的一个总段要重的多了。而核潜艇的特殊性,更是对搬运过程中的稳定度和精确度有着极高的要求。把搬运核潜艇的技术拿来做散货轮的总段合拢,那只能说是杀鸡焉用牛刀。
当巨型总段开始靠拢,最终距离逐渐缩小。激光经纬仪开始将自己测到的数据,传输给银河1号拟真机。根据拟真机的计算,将数据传输给三维调整机,三维调整机驱动顶升液压系统调整总段姿态……
这里的难点,是在船舶总段下面布置的顶升模块压力必须分布均匀。这其中每一个顶升模块需要出力多少、船舶姿态的控制程度,涉及到的是相当复杂的计算过程。放到二、三十年后,这些计算只要有一台笔记本就能搞定。但是在八十年代,它们实现的基础,则是银河1号巨型机。
经过最后的调整姿态,总段间的剖面逐渐对齐,互相之间的距离也已经减小到了连人也挤不进去的程度。
终于,总段之间的缝隙越来越小,最终船体合二为一,再也难分彼此。
“嚯!”
“成功了!”
“太棒了,我们成功了!”
“巨型总段造船法万岁!”
“中船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