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潮言海>都市>帝国重器 > 第四百零七章 特别的城市
    早上七点停靠在绣城的过路火车,辛晓松火车上坐的是卧铺,其实倒也不算太累。这时手上轻巧了,再抬头打量周围的景色,才看出绣城和其他地方的不同来。

    其中一点,就是绣城的街道上,摩托车竟然很是不少。然而相对这么多的摩托车,汽车的数量却不太显眼。

    有嘉陵、轻骑和黎明这样的国产货,也有川崎125这样的进口车。这年月普通人骑上一辆摩托车,那就和三十年后开跑车一样。轻骑能算是美人豹,嘉陵250则类似于酷派的风格。长江750是牧马人,如果胯下骑的是川崎125,那至少相当于一辆奥迪tt了。

    如果你出门开的是一辆菲亚特小土豆,不用说,三十年后开保时捷都没有你拉风!

    就在早上上工的时间里,绣城街道上摩托车在自行车海洋中竟然至少能占十分之一!哪怕是放到帝都,也没有这么高的比例。

    但相对于这么多的摩托车,想来绣城人的收入肯定很高吧?说不定开汽车的人也不少?

    然而早晨时候街道上的汽车,实际上却并不是很多。有一些菲亚特小土豆,有一些苏联的拉达,还有大沽的大发面包车和极少的桑塔纳。更多的是圆头圆脑、看起来颇有点憨厚可爱感觉的公交车,它们在自行车和摩托车的海洋里,简直就像沙丁鱼群里的鲸鱼一样。

    虽然听说绣城很可能在今年拿下一个特区名额,但要和深土川比,两者又是不同的风格。

    深土川的特区地位,很大程度是因为它与香江隔河相望、比邻而居,在与国际经济交流中因此有特别的优势。

    在经济上,深土川主要承接的是港资、侨资和国际投资,经济运行的模式是外向型的,以进出口为主。工业模式上主要是加工业,像是服装厂、电子厂、玩具厂,产业集中在人力密集型领域。

    然而对绣城来说,却不可能这样做。首先绣城没有这个地理优势,它身处渤海内侧,周围没有香江这样的,对外资的号召力并没有那么大。

    其次和深土川当年建设中全国支持也不能比,绣城可以依靠的也只有渤海省一省之力,最多就是东三省齐心协力。进出口优惠的政策即使一样,恐怕也无法与具有先发优势的深土川相比。

    再者深土川的工人可以说是吃苦耐劳,女工们可以坐在操作台前一整天,就连上厕所都有时间规定。但这样的劳动纪律,不论是八十年代还是二十一世纪,从来都没有在东北能够流行过。

    究其原因,大概是东北过早的进入了高度城镇化社会。以渤海省为例,八十年代城镇化率高达42.4%,全国仅次于帝都和魔都和大沽这三个直辖市。

    到1990年,渤海省的城镇化率是50%,到二十一世纪,则是67%。在中国飞速发展的这三十年,城镇化率才提高了25%。然而这样低的增长速度,到2014年渤海省的城镇化率仍然还是全国第五。

    城镇市民在八十年代相对农业人口是特权阶级,生活要优渥的多。福利、生活条件和就业水平,理论上是远超过中国其他省区的。本身就不担心就业问题的东北工人,是无法“忍受”像深土川的“血汗工厂”里的管理模式的。

    或者可以换个说法,八十年代的渤海省大概能算是“穷光蛋发达国家”。和那些未来被中国产业粉碎的发达国家类似,中国改开之后爆发的生产力最先粉碎的就是国内的“发达地区”,也就是共和国的长子们。

    和发达国家搞不起人力密集型产业一样,东北的土壤在现阶段也并不适合这条道路。

    这样一来,也就从根本上说明绣城即使成为特区,也不可能照搬深土川的经验。

    这种指导思想表现到现实中来,就是绣城和深土川截然相反的两种城市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