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不提他不可能会派遣中学毕业的学子与掌握尖端技术的工匠前往,单说就算他派遣,这些国家的体量也根本不可能对大明构成威胁。
朱高煦需要防备的,主要是日本、阿难功德、帖木儿、米昔儿、朝鲜、底里这几个人口大国。
只是他越防备,这些国家就越渴望。
“臣帖木儿国兀鲁伯,参见大明皇帝陛下!”
“臣月既别国速别台,参见大明皇帝陛下!”
“臣亦力把里也先不花,参见大明皇帝陛下……”
当盘踞在西域、河中、波斯的三个游牧国家使臣前来偈拜,朱高煦虽然脸上波澜不惊,但心底已经开始警惕起来了。
不仅是殿上,就连饭桌上,他也时时刻刻的盯着足利义嗣和李裪。
虽然他不觉得这两人有胆子敢下毒毒害自己,但小心驶得万年船。
“陛下,臣等三国,愿意公举陛下为我三国的博格达彻辰汗,寓意您天赐聪慧,并举太上皇为我三国的额耶尔札萨克汗。”
兀鲁伯在来的路上与月既别、察合台短暂沟通,准备拿个名头来糊弄朱高煦。
对于他们三个已经信仰伊斯兰的国家来说,虽然他们也算是当年蒙古帝国的后代,但举荐朱高煦为汉丢的是鞑靼部的脸,可不是他们的脸面。
想到这里,兀鲁伯都不由看向了殿内的一角。
在那里,在大明多年生活中变得脑满肠肥的阿鲁台与本雅失里,脸色宛若吃了屎一样的难看。
他们现在有苦难言,而朱高煦则是忽视了他们的目光,直接笑道:“你们倒是读过书,居然还知道这种事情。”
朱高煦没说太明显,但隋唐圣人可汗、天可汗这些名头对于汉人来说并不陌生。
尽管突厥、薛延陀给杨坚、李世民冠以了可汗的称呼,但实际上这些名头在突厥与薛延陀中并不能算上什么崇高的称呼。
这倒也并不奇怪,毕竟汉人也不会喜欢给一个其它政权的统治者取一个特别崇高的名字。
不管是两汉还是隋唐大明,汉人对外国的取名都十分随意,反倒是清朝很喜欢把敌国的名字取的很好听。
例如大明对英国的称呼就是直译的“暗厄利亚”,对法国就是直译的弗朗擦,对荷兰直接称呼红毛夷。